
▍什麼是饅化臉?
常常關注小紅書的人應該對饅化臉(Pillow face)這個詞不陌生,繼熱門議題「幼態臉」之後,近來最被廣泛討論的就是微整注射後饅化的問題及修復方式。
什麼是饅化臉呢?其實就是指臉部進行微整注射填充物(如玻尿酸、膠原蛋白、自體脂肪等)後,因為注射不當導致的不自然結果,讓臉顯得腫脹、像膨脹的饅頭,因此才出現「饅化臉」這個詞,在醫學上,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臉部過度填充症候群」(Overfilled Syndrome)。
▼在小紅書上查詢饅化的議題可以找到很多熱門內容。

▍為什麼會產生饅化?饅化的常見原因
「饅化臉」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最常見的情況是過度填充,為了追求快速見效或過度飽滿的外觀,注射劑量超出合理範圍,導致臉部組織不自然鼓脹。另外,若注射層次判斷錯誤,填充物堆積在不正確的組織層面,也會使外觀顯得僵硬或浮腫。
還有填充物來不及代謝,也是原因之一,例如有些人因為嘗試不同療程,多種填充物交互堆疊,或在前一次填充物尚未完全代謝吸收時就頻繁補打新的劑量,結果造成組織內層逐漸失衡,就容易造成腫塊或不均勻的膨脹感。這些殘留的填充物若沒有妥善處理,甚至會影響後續拉皮手術的進行,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干擾醫師的剝離層次與組織固定,增加手術難度與風險。
▍為什麼會產生饅化?饅化的常見原因
「饅化臉」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最常見的情況是過度填充,為了追求快速見效或過度飽滿的外觀,注射劑量超出合理範圍,導致臉部組織不自然鼓脹。另外,若注射層次判斷錯誤,填充物堆積在不正確的組織層面,也會使外觀顯得僵硬或浮腫。
還有填充物來不及代謝,也是原因之一,例如有些人因為嘗試不同療程,多種填充物交互堆疊,或在前一次填充物尚未完全代謝吸收時就頻繁補打新的劑量,結果造成組織內層逐漸失衡,就容易造成腫塊或不均勻的膨脹感,這些殘留或硬化的填充物,若沒有妥善處理,甚至會影響後續拉皮手術的進行,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干擾醫師的剝離層次與組織固定,增加手術難度與風險。
此外,醫師的技術與審美也非常關鍵,醫美相關的任何治療,主刀醫師都是靈魂人物,如果醫師經驗不足或少了一點美感,只會套用流行的樣版審美標準,對臉型比例的整體評估就容易失衡,往往無法達到期待的自然及客製化效果,術後饅化風險較高。最後,體質與代謝差異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代謝較慢的人,填充物會殘留更久,累積下來也可能加速「饅化」的形成。
▼璞美醫師使用超音波檢測儀掌握臉部脂肪與深層組織的鬆弛或肥厚狀況,組織內殘留的填充物也一覽無遺。

▍哪些部位最常出現饅化症狀?
「饅化臉」並不是每個部位都容易出現,而是集中在一些常被過度施打、又容易堆積填充物的地方,以下是最常見的饅化部位:
(圖示)
- 蘋果肌(臉頰上方)
– 原本為了填補凹陷、增加飽滿感,但長期或過量施打會讓臉頰腫脹、失去自然微笑線條。 - 淚溝與眼下
– 這裡皮膚薄、血管多,填充物過多會形成浮腫感,影響笑起來的時候眼袋不自然的突出、表情僵硬。 - 法令紋(鼻唇溝)
– 為了撐平紋路而注射過量時,反而會讓中臉太飽滿厚重,表情不自然。 - 下巴與下顎線
– 為了修飾臉型而施打過量,容易讓下半臉線條僵硬,下巴甚至顯得不自然的尖或腫大。 - 太陽穴與額頭
– 過度填充會讓額頭或兩側太陽穴鼓起來,失去自然弧度,看起來「假」或「腫」。 - 臉部浮腫:臉部線條不再清晰,表情顯得僵硬,失去原本的動態與彈性。
總結來說,臉頰、眼下、法令紋 是最典型的饅化高風險區域,因為這些部位常常被施打,且填充物堆積後很容易出現「浮腫不自然」的狀態。
▍饅化臉修復方式
饅化臉的修復方式會因注射的填充物種類與饅化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若是玻尿酸,大多是可以透過施打降解酶來溶解代謝,但若是膠原蛋白增生劑,因為很可能造成沾黏、增生、硬塊的問題,就需要手術清除。如果臉部外觀已經因長期反覆填充而失去立體結構,也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來評估進行拉皮手術來重建自然輪廓。



饅化臉的改善並非一蹴可幾,往往需要多次治療與耐心等待,因此,選擇經驗豐富、能夠正確診斷與規劃治療的醫師至關重要!
愛美沒有錯,但適度與專業才是維持自然美感的關鍵,建議在選擇微整注射療程時,一定要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量身規劃合適的治療方案,才能在追求年輕與飽滿的同時,避免整形饅化後遺症。